热点资讯
最新配资网站 你的位置:最新配资网站_炒股杠杆配资平台_炒股杠杆配资申请 > 最新配资网站 > 炒股杠杆怎么配资 揭秘西夏陵,从湮灭到世界遗产_贺兰山_贾恩艳_王朝
炒股杠杆怎么配资 揭秘西夏陵,从湮灭到世界遗产_贺兰山_贾恩艳_王朝发布日期:2025-08-02 22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
炒股杠杆怎么配资 揭秘西夏陵,从湮灭到世界遗产_贺兰山_贾恩艳_王朝

贺兰山东麓,58平方公里区域内

9座帝王陵星罗棋布

271座陪葬墓拱卫其间

7100件建筑构件及精美文物

1处大型建筑遗址(北端建筑遗址)

连同32处防洪工程遗址

共同诉说着西夏

一个曾在河西走廊辉煌一时

却又神秘消失的王朝

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底图来源@摄图网) ▼

展开剩余95%

西夏是11—13世纪

雄峙于亚洲北方农牧交接地带的

以党项族为主体,以汉族为重要民族构成

同时有回鹘、吐蕃等民族参与的王朝

其疆域涵盖了

今宁夏、甘肃大部,青海、内蒙古

以及陕西的一部分地区

西夏疆域图(资料图片) ▼

因为历史资料不全

西夏在中国历史上

是一个云雾缭绕的存在

坐落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上的西夏王朝陵墓群

更是充满了众多有待破解的谜团

西夏博物馆收藏的西夏罗汉像(图源@图虫创意) ▼

7月11日申遗成功以后

历尽千载沧桑的西夏陵

与其中暗藏的中华文明密码

一夜之间全球瞩目

西夏陵遗址位置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底图来源@天地图) ▼

从汉朝起

党项族人逐渐从青藏高原内迁

最终在贺兰山下(今宁夏甘肃一带)定居

从单纯的游牧生活渐渐融入农耕社会

并不断吸纳中原地区的文化

党项人迁徙路线图(资料图片) ▼

公元1038年,党项首领李元昊于兴庆府(今银川)称帝,国号“大夏”(史称西夏)。这个由党项族建立的王朝,与宋、辽(金)分权而立近190年。

西夏部分帝王年表(图源@wikimedia) ▼

绵延200多公里的贺兰山,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并向北延伸至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,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和战略要地。

依托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环抱的宁夏平原而兴起的西夏国,其经济命脉与贯穿其境的丝绸之路息息相关。这一枢纽位置,使其成为沟通中原王朝(宋、辽/金)与西南吐蕃、西域回鹘等政权和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。

丝绸之路中的骆驼队(图源@摄图网) ▼

在近两个世纪的经营当中

西夏王朝创造了

独特的西夏文字

西夏文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(图源@wikimedia)▼

从武威亥母洞发现的西夏文泥活字版《维摩诘所说经》来看,活字印刷发明不久就传入了西夏,成为西夏出版书籍、佛经和杂字课本等的主要印刷方式,为我国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国家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。

武威亥母洞发现的西夏文泥活字版《维摩诘所说经》(图源@武威市西夏博物馆)▼

然而西夏文

最终随着西夏的灭亡而成为死文字

直到今天

能够识别的十分有限

大部分依旧如同天书

释读十分困难

西夏文佛经《吉祥遍至口和本续》(资料图片) ▼

不过在西夏陵的考古发掘中

我们已经了解到

西夏以兼容并蓄的气魄

将汉地农耕的精髓

草原游牧的勇悍

与藏传佛教的信仰

熔铸一炉

在西北大地上锻造出

灿烂而独特的文明星空

西夏陵6号陵出土的出现“轩辕”一词的汉文残碑 (图源@史金波) ▼

西夏陵整个陵区的形成也是个漫长的过程。

从建国起,开国皇帝李元昊便选址贺兰山东麓,建造皇陵,并将祖父和父亲的陵墓迁建于此。

直至西夏灭国,近300座西夏陵墓依山而建,面朝黄河几字湾,形成“山陵如屏,长河为带”的格局。

西夏陵1号陵和2号陵(图源@图虫创意) ▼

蓝天和贺兰山背景下的西夏陵3号陵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底图来源@摄图网) ▼

登高远眺,空旷的荒原上9座帝陵如星斗般依山分列东西两行,20余米高的陵台,无声宣示着昔日的王权威严。

西夏王陵9座帝陵位置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底图来源@天地图) ▼

这些王陵和周围拱卫着的众多陪葬墓,均坐北朝南。

从王朝的覆灭

到考古挖掘而重见天日

700多年间

遭遇过严重破坏和盗墓洗劫的西夏陵

仍然给世人留下

许多精美的文物

见证了一代王朝

曾经的辉煌

墓室墙壁上,彩绘的武士像壁画目光如炬、栩栩如生。

龙首鱼尾的琉璃鸱吻,曾经安卧于帝陵殿宇的飞檐之上,守护帝王死后的荣耀。

龙首鱼尾的琉璃鸱吻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底图来源@摄图网) ▼

人首鸟身的脊兽,迦陵频迦,又被称为妙音鸟,釉彩千年未褪,融合佛教意蕴与中亚艺术,成为文化交融象征。

人首鸟身的脊兽迦陵频迦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底图来源@摄图网) ▼

墓道中的188公斤的鎏金铜牛,展示着西夏超高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。

鎏金铜牛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底图来源@摄图网) ▼

制作精细的铁剑、筋肉虬结的石雕力士碑座、精美的丝织品都展示出这片帝王陵曾经属于一个繁荣辉煌的王朝。

西夏陵出土的文物力士碑座 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图源@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)▼

似乎是女力士像的基座(图源@wikimedia/abelStone)▼

从挖掘出的文物,及现有的建筑遗迹,都能看出西夏陵在建制上大量借鉴唐宋帝陵的建制。其依山面河,互为形势的陵地选择就深受唐宋山陵葬仪及风水堪舆的影响。

这里坡高地阔,居高临下,俯视银川平原,极目远眺,可以看到逶迤流淌的黄河。

西夏陵依山面河,互为形势(图源@地球知识局/Googe 地图)▼

布局上,西夏陵也借鉴了宋帝陵的建制,沿袭了陵门、角阙、献殿、陵塔在内的陵城,陵城外神道、阙台等构成要素,以及“神道—陵城”的轴线对称布局。

1号陵、2号陵卫星图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图源@Googe 地图)▼

然而,西夏并未照抄唐宋帝陵的建制,而是在借鉴的同时大胆创新,融入了鲜明的民族习俗与佛教意蕴。

西夏陵去掉了北宋帝陵中的成对乳台,替之以碑亭,并将碑亭制度应用于每座帝陵和部分高等级陪葬墓中;其一改唐宋帝陵从阙台至神门漫长的御道两侧布列石像生的做法,增筑了月城,将石像生分段排置在月城内。

3号陵布局示意图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图源@Googe 地图)▼

3号陵陵塔复原示意图(图源@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)▼

因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,西夏人相信来世,所以他们把陵园修造得如同佛界宫殿一般。

屋脊兽、摩羯、迦陵频伽等都是佛国世界的神灵,也是唐卡中神灵居住宫殿的装饰物象,用佛教艺术装饰陵区来世世界,也寄托了西夏王室对彼岸世界的期待。

西夏王陵布局示意图(资料图片) ▼

不似唐宋陵,西夏陵的陵台不具备墓室封土的作用,而是退后墓室约十米左右建成的夯土实心塔,有像蒙古包一样的圆形,还有方形,这在中国陵园建筑中十分独特。

星空下的西夏陵(图源@摄图网) ▼

西夏陵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,就是每一座陵寝都没有像唐宋陵一样隐藏墓道,而是将墓道封土堆砌成鱼脊状。

这个特征考古学者猜测也许与其民族习俗有关,但为后来陵墓遭到严重盗挖埋下隐患。

如今,地面上只剩一座座饱经风霜的土丘和残垣断壁的西夏陵,试图诉说这里曾经遭遇过的湮灭文明的浩劫。

西夏陵4号陵,请横屏欣赏(图源@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) ▼

公元1227年,正致力于扩大版图、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在南下略地时,遭到了西夏军队顽强抵抗,而成吉思汗也在攻打西夏的过程中受重伤身亡。

这使得西夏遭到了毁灭性的报复。

蒙古军六进西夏路线图(资料图片) ▼

考古学者推测,蒙古大军在攻占西夏后因仇恨对西夏文明实施了灭绝性的毁灭,不仅焚毁都城、典籍,更将矛头直指西夏陵,对陵墓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性的破坏。

虽然是考古学者根据历史事件进行的推测,尚无直接证据,但也实在无法想象还有什么人会将一片气势雄伟的陵墓,进行揭顶式的破坏,连能够确认墓主人身份的石碑也尽数砸碎,上面的文字也被有意去除。

成吉思汗(资料图片) ▼

灭国后,西夏国党项族人从此神秘消失,而西夏国留存至今的遗迹和文物极其稀少,大量珍贵的西夏文物和历史资料被沙俄以考古的名义盗走,西夏文字也成为鲜有人识的“死文字”。

因此

西夏王国的这段历史

便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,

使其成为

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

鲜为人知的

“神秘古国”

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西夏陵一直不为人所知(图源@西夏陵景区) ▼

由于宋朝、元朝的统治者未给予西夏王朝和西夏陵应有的尊重与重视。这让了解西夏和西夏陵的文献比较有限。

关于西夏的文献记载,最早见于《宋史·夏国传》,归于《宋史》的外国传中。关于西夏的两位先祖和十位西夏皇帝的事迹字数寥寥,虽记录了每位皇帝的庙号、谥号和陵号,但未提及陵墓的具体位置。从这里可知,西夏陵中的9座帝陵因属于两位先祖和十位皇帝中的7位,最后三位西夏皇帝均无陵号。西

贺兰山和夕阳背景下,西夏陵更显沧桑,请横屏欣赏(图源@图虫创意) ▼

对西夏陵墓位置的明确记载,首次出现在明代藩王朱旃编撰的《宁夏志》(卷上,二十三页)中:“贺兰山之东,数座高大墓冢巍然耸立,传说为西夏时期所建的嘉陵、裕陵等。其形制与规模,模仿了河南巩县的北宋皇陵。”

西夏陵6号陵,请横屏欣赏(图源@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) ▼

根据这段描述推测,不仅可以确认这些墓冢就是西夏皇家陵园,甚至当时朱旃很可能根据当时尚存的遗迹或遗物(如墓碑等)辨认出了每座陵墓的主人。

并且书中提到的嘉陵、裕陵这两个陵号,与《宋史·夏国传》一致。

可惜的是,当时的文献对此没有更详细的记录。

后来这一记录

也逐渐淹没

在历史长河之中

......

西夏陵的首份考古影像资料,来自于一位德国飞行员。

20世纪30年代,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在飞过宁夏贺兰山时,发现山脚下有一片大大小小的圆锥形土堆,好像美洲的白蚁穴,这引起他的好奇,于是用相机在高空将这一神秘的影像定格。并将这些神秘的土堆收录进其《中国飞行》一书。

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飞越宁夏贺兰山时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(图源@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) ▼

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飞越宁夏贺兰山时拍摄的西夏陵1号陵和2号陵(图源@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) ▼

卡斯特拍摄的照片是现存最早的西夏陵影像资料,但德国飞行员的这一次好奇,并没有让西夏陵被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。

直到30多年之后,1972年7月,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考古学者根据线索,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这些神秘土堆。一场震动考古界的发掘才轰然开启。

当考古学者

拼凑起

带文字的方砖残片

失传的西夏文重见天日

也确定了

这片神秘土堆是

属于西夏的墓葬群

陆陆续续,考古队确认了9座方陵,根据墓葬规模,认定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西夏王陵。

1974年,考古学者在今天的7号陵找到一些相对完整的残碑碎片。通过对碎片上的文字进行拼接,拼出了一位西夏皇帝的谥号。这块墓碑所记载的皇帝谥号属于西夏的第五位皇帝,仁孝。

西夏陵7号陵,请横屏欣赏(图源@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) ▼

西夏一共10位皇帝加上追封的2位先祖,共12位,最后三位却在史书中未提及,或许由于战乱的缘故,没有修建陵寝,因此只有9座帝王陵寝。

7号陵是至今唯一一座,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陵墓,其他8座帝王陵到底属于哪一位西夏王仍然是一个谜。

由于缺乏历史资料,陵墓石碑残片上也只能还原只言片语,因此,对西夏陵的考古工作持续至今,仍有许多未解之谜。单单是确认陪葬墓的工作就进行了将近40年。

西夏陵5号陵,请横屏欣赏(图源@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) ▼

贺兰山多山洪,西夏陵在贺兰山下矗立近千年,从未遭山洪毁坏,离不开王陵建造者所修筑的防洪工程。

2024年,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3处防洪工程遗址开展调查发掘,初步厘清了陵墓建造者如何顺应地势修建防洪墙和排水沟,疏导雨水,抵御洪水冲击。其中一些防洪工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。

西夏陵防洪墙(图源@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)▼

半个世纪以来,西夏陵已经进行了4个阶段考古,仍有不少未解之谜等待揭开,更重要的是对其现有遗迹的保护。

夯土是西夏陵建筑采用的重要工程技术,据估算,每座陵园夯土工程约占工程总量的50%。而土夯建筑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,风沙侵蚀、自然消解曾是西夏陵遗迹最大的威胁。

几十年来,防风固沙、建立保护大棚,到高科技测绘与数字建模。西夏陵的保护工作从未停止。

从2011年开始启动申遗,到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经过文物工作者14年的不懈努力,西夏陵的保护工作走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

申遗成功

将西夏陵推向了国际保护的最高平台

全球视野下的关注与合作纷至沓来

顶尖的保护理念、技术与资源在此汇聚

为这个承载着

独特文明基因的遗址

注入新的生命力

西夏陵1号陵、2号陵(制图@探客社/贾恩艳,底图来源@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) ▼

但西夏陵和西夏文明的有关研究

依旧还有

漫长的道路要走

......

本文创作团队 | 探客社

撰文 | 马佳 编辑 | 奎鹏

地图编辑 | 李北平设计 | 贾恩艳

校审 | 西西

封面及首图底图来源@摄图网

-END-

本文为原创,欢迎转发分享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炒股杠杆怎么配资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发布于:北京市